其他
专栏 | 关于质量源于设计(QbD),您需要避开的4个误区
QTPP:确定药品目标产品质量概况(QTPP) iCQAs和CQAs:确定与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密切相关的属性,即关键质量属性(iCQAs,CQAs) 技术风险评价(TRA):在处方确定的基础上系统考察处方因素和关键工艺参数(CPP)对iCQAs和CQAs的影响,对可能影响iCQAs和CQAs的处方和工艺因素进行技术风险评价 设计空间/控制策略:建立小试、中试、商业化生产批量条件下的设计空间,结合GMP人、机、物、法、环、测要素确定并执行适宜的控制策略,确保开发出的处方、工艺和分析方法具有足够稳健性,并被转移至生产质量系统,能够连续生产出具有良好工艺能力的药品
在大型跨国制药公司和CDMO平台应用QbD的理念、工具和方法开展研发和生产项目所积累的超过20个的成功QbD案例 在制剂CDMO平台建立基于QbD的研发质量系统、内训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的心得 多年来与制药业内大咖的深入交流,以及研发、注册、临床、分析、生产、质量等行业同仁对QbD相关话题的探讨 遇到的一些问题、失败案例,如被药监部门发补或拒绝、无法放大或工艺验证失败、工艺放大/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等
第1个误区:QbD仅仅是研发的事儿,仅仅停留在研发阶段
第2个误区:没有任何前提条件即可充分践行QbD
项目组在缺乏相关剂型/技术平台专业知识、先验知识、相关CMC经验的前提下即开展项目,甚至毫无实战经验人员即上手做项目 管理层对QbD的理解一知半解,无法有效支持 研发阶段在未经过充分技术风险评价的条件下即开展DOE研究,导致模型失拟,结果对后续工作引入歧途 缺乏能够设计试验和开展复杂统计学分析的统计学相关人才 各部门对QbD的理念、工具和方法没有充分了解,在研发和技术转移/工艺放大/注册验证阶段生成的大量样品得不到制剂分析和QC的支持 不具备开展QbD的软硬件条件:如没有配备统计学软件,仪器设备不能准确记录输入参数
公司管理层接受QbD的理念,鼓励QbD工具和方法在项目中的应用,并为此提供相应的支持 研究人员接受过CMC和QbD的系统培训,项目组具有相关的项目经验和先验知识 制剂开发不同阶段生产的大量样品能够得到分析团队的充分支持
第3个误区:QbD等同于风险评价和DOE研究
数据驱动的决策方法:不仅意味着在做每项试验、每个批次中需要按照取样方案系统收集每个单元操作生成的代表性样品,相应检测IPCs、iCQAs和CQAs,对所得数据进行适宜的统计学分析和可视化;还意味着在研发和技术移交阶段评价批内和批间的变异性,最终找到合适的控制策略用于生产工艺稳定的药品。在此过程中强调所生成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避免garbage in,garbage out,反过来倒逼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单元操作和检测标准化,最大程度降低操作变异性或不规范对最终结果的影响 DOE研究是开发设计空间的其中一种方法,另外还有AI方法,如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式识别等方法,前提是数据质量有一定保证 QbD是进行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结构化,结构知识可视化,持续积累组织、团队和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其涉及第1阶段标准技术/信息包(小试、中试工艺开发、QbD TRA、工艺放大)、第2阶段标准技术/信息包(技术转移、Operational TRA、注册/验证批次的生产)、第3阶段标准技术/信息包(前两阶段+生命周期管理中持续生成的知识和信息)
第4个误区:QbD延长制剂开发时间,增加开发成本
~ END ~
赵建先生,博腾股份子公司博腾药业制剂研发副总裁。中国药科大学硕士,16年药物工艺研发经验,先后任职中美史克、葛兰素史克(GSK),主导了国内领先的CDMO公司研发中心建设和团队搭建,国内制剂CDMO业务的领先者和实践者,深谙制剂CDMO业务成功的关键要素。国内QbD理念应用的先驱,带领团队应用QbD理念完成超过30个创新药研发项目,其中7个进入后期商业化阶段,并负责过10余个仿制药研究项目。从业期间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0个,已授权10余项。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